学生风采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余昕悦

日期:2025年03月12日阅读次数:

一、个人简介

余昕悦,女,汉族,出生于2002年9月9日,共青团员,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2020级本科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专业。

二、优秀事迹

在本科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专业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四年内专业课的平均学分为3.6分,获得一次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奖学金。

在大三学年,我曾独立主持并完成一项校级科研项目。该项目以古滇国时期独特的青铜执伞俑为主体,我通过分析其形态结合西南地区民族志资料针对执伞俑的演变、功能、象征意义做出讨论,发现它与中原地区俑类明器并不相同,为古滇民族自身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器物,对于它的研究应放置于古滇国的“语境”之中。

学习之余,我还开设并主持着历史学院公众号中文博知识专栏的运营(《云师史政》的《叨叨文博》专栏),在公众平台上分享自己与同学们在考古、文博学习中的感想与新认识,并且在去年加入了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世界考古》公众号的编辑部,与编辑部内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诸多国外考古新消息,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三、经验分享

回顾我的本科四年学习经历,我阅读了大量考古学、美术史相关的文献与书籍。大二学年,我阅读了巫鸿先生《黄泉下的美术》一书,由此了解到美术考古并查阅更多相关的书籍与文献。同时,我在学习学院开设的云南地区历史与民族学课程中,结合阅读冯汉骥先生、汪宁生先生等人在地区内进行的考古学研究,帮助我对日后的科研项目选题有了清楚构思。大三学年,我学习了《史前考古》课程,使我对旧石器时代考古与考古学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培育了我的理性思维。

本科经历的学习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提供了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以更多维的方式“触摸”考古学“透物见人”的研究目标。

在考研的备考过程中,我将复习的重心放在了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上。我不仅深入掌握了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基础知识,而且主动扩展了学习范围,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来深化对某一特定遗址或考古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涵多个分支,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还需要我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和解读考古发现。因此,我特别注重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学术期刊文章、关注最新考古学研究动态,我学习了如何从多角度审视考古材料,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研究问题。

在复习备考的同时,我也没有忽视对英语能力的培养。我坚持每天练习英语听说读写,按部就班地学习考研真题,每天坚持背单词,每周争取看一篇英语外刊并精读一篇英语阅读,最后,我还特别重视考研政治的学习,吃透课本上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碎片时间刷选择题。

综上所述,我在考研复习过程中采取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策略,力求在专业知识、研究能力、英语水平和政治学习等方面都达到研究生学习的要求。

想对学弟学妹说,考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不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在备考过程中,焦虑、疲劳或者学不进去都是正常的情绪状态,一时摔倒,也不用急着马上站起来,休息一会儿,等到我们元气恢复再按部就班地继续学习就好。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邮编: 650500

联系电话:(0871)65911678

欢迎关注学生处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学生工作部、武装部)